套作種植對馬鈴薯和玉米產量的影響
來源: http://www.1004-75.com/ 類別:實用技術 更新時間:2013-02-18 閱讀次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對馬鈴薯/玉米行數比研究較多,但主要集中在對產量的影響上,有關行數比對馬鈴薯光合特性的影響尚少見報道。本文以單作馬鈴薯為對照,在重慶市設置2:2和3:2兩種馬鈴薯/玉米行數比,研究馬鈴薯/玉米套作對馬鈴薯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為馬鈴薯/玉米間套作模式的優質高效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2012年在重慶市北碚區槽上村進行。試驗用土為黃壤土,肥力相對均勻,前作為辣椒及卷心白菜苗。供試玉米品種為“渝單7號”,中熟品種,株高約250cm,株型半緊湊,馬鈴薯品種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中薯5號”,早熟品種,株高約55~60cm,株型直立。馬鈴薯、玉米田間套作與單作帶寬相同,套作帶與單作帶的具體設置(玉米單作與套作種植面積、密度、行株距相同),每小區2個種植帶。各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所有小區均采用南北行向種植。馬鈴薯每穴播1粒,重30~50g,于1月25日播種,6月21收獲。玉米3月28日育苗,4月14日(三葉期)移栽,每穴2株,8月17日收獲,兩作物共生期69d。馬鈴薯穴施底肥過磷酸鈣375kg•h㎡,尿素150kg•h㎡;玉米穴施底肥尿素225kg•h㎡,過磷酸鈣450kg•h㎡,氯化鉀150kg•h㎡,拔節期追施尿素150kg•h㎡。整個生育期管理水平均一致。在苗期、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期、淀粉積累期取樣,每個小區取6株,2:2行數比每行3株,3:2行數比每行2株,套作和單作的取樣統一在小區中間條帶內進行。葉綠素提取采用Arnon的方法,取馬鈴薯主莖上部、中部、下部充分展開的新鮮葉片混勻后進行測定。
葉面積指數與比葉重的測定:采集的鮮樣用便攜式葉面積儀法測量葉面積,換算成葉面積指數;然后在105℃下殺青30min,在80℃下烘至恒重后稱重,計算比葉重(比葉重=葉干重/葉面積)。在塊莖增長期用LI-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于9:30—12:30間,統一在各小區的中間條帶進行測定。每個小區每行各選5株有代表性的植株,測定主莖上部充分展開、受光方向相同的倒3葉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和胞間CO2濃度。測定時光照強度設為1000μmol•㎡•s1,CO2濃度為380μmol•mol-1左右。收獲時對每個小區所有大、小薯分別計數,分別稱重,計算總薯數、總薯重,并按小區總株數計算每株的薯數和薯重。套作、單作玉米和套作、單作馬鈴薯產量均按每個小區的實際收獲量除以小區總面積計算。
葉綠素測定儀SPAD502測定馬鈴薯的葉綠素總量,發現其變化趨勢相似,均呈先升后降趨勢,2:2行數比從苗期上升至塊莖形成期達最高,以后開始大幅度下降;3:2行數比從苗期上升至塊莖形成期后基本呈維持狀態直至塊莖增長期,以后開始大幅度下降。3:2行數比降低了葉綠素隨生育期遞減的速率。葉綠素b從苗期開始上升至塊莖形成期達最高,之后2:2行數比先降后升,而3:2行數比從塊莖形成期一直下降至淀粉積累期,是由于2:2行數比較3:2行數比蔭蔽更嚴重,這也表明套作遮蔭使馬鈴薯葉綠素相對量的增減主要體現在葉綠素上。
整個生育期套作顯著降低了馬鈴薯LAI、SLW和葉綠素值,提高了馬鈴薯葉綠素含量。整個生育期套作3:2行數比LAI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SLW塊莖形成期顯著低于套作2:2行數比,苗期、淀粉積累期均高于套作2:2行數比;葉綠素塊莖增長期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淀粉積累期低于套作2:2行數比,葉綠素值塊莖增長期和淀粉積累期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套作降低了3:2行數比葉綠素隨生育期遞減的速率。與單作相比,套作顯著降低了2:2行數比單株大、小薯數量和大、小薯鮮重,套作3:2行數比單株大薯數量和鮮重降低,但單株小薯數量增加,小薯鮮重變化不顯著;套作3:2行數比單株小薯數量和小薯鮮重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套作行數比的增加提高了單株小薯數量和小薯鮮重,對大薯數量和大薯鮮重影響較小。套作顯著降低了馬鈴薯塊莖產量,但增加了復合群體的總產量;套作2:2行數比無套作優勢(LER為0.88),套作3:2行數比具有較強的套作優勢(LER為1.24);在生產中套作宜優先采用3:2行數比模式,而單作宜優先采用2:2行數比模式,以充分發揮光能和產量優勢。
2012年在重慶市北碚區槽上村進行。試驗用土為黃壤土,肥力相對均勻,前作為辣椒及卷心白菜苗。供試玉米品種為“渝單7號”,中熟品種,株高約250cm,株型半緊湊,馬鈴薯品種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中薯5號”,早熟品種,株高約55~60cm,株型直立。馬鈴薯、玉米田間套作與單作帶寬相同,套作帶與單作帶的具體設置(玉米單作與套作種植面積、密度、行株距相同),每小區2個種植帶。各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所有小區均采用南北行向種植。馬鈴薯每穴播1粒,重30~50g,于1月25日播種,6月21收獲。玉米3月28日育苗,4月14日(三葉期)移栽,每穴2株,8月17日收獲,兩作物共生期69d。馬鈴薯穴施底肥過磷酸鈣375kg•h㎡,尿素150kg•h㎡;玉米穴施底肥尿素225kg•h㎡,過磷酸鈣450kg•h㎡,氯化鉀150kg•h㎡,拔節期追施尿素150kg•h㎡。整個生育期管理水平均一致。在苗期、塊莖形成期、塊莖增長期、淀粉積累期取樣,每個小區取6株,2:2行數比每行3株,3:2行數比每行2株,套作和單作的取樣統一在小區中間條帶內進行。葉綠素提取采用Arnon的方法,取馬鈴薯主莖上部、中部、下部充分展開的新鮮葉片混勻后進行測定。
葉面積指數與比葉重的測定:采集的鮮樣用便攜式葉面積儀法測量葉面積,換算成葉面積指數;然后在105℃下殺青30min,在80℃下烘至恒重后稱重,計算比葉重(比葉重=葉干重/葉面積)。在塊莖增長期用LI-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于9:30—12:30間,統一在各小區的中間條帶進行測定。每個小區每行各選5株有代表性的植株,測定主莖上部充分展開、受光方向相同的倒3葉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和胞間CO2濃度。測定時光照強度設為1000μmol•㎡•s1,CO2濃度為380μmol•mol-1左右。收獲時對每個小區所有大、小薯分別計數,分別稱重,計算總薯數、總薯重,并按小區總株數計算每株的薯數和薯重。套作、單作玉米和套作、單作馬鈴薯產量均按每個小區的實際收獲量除以小區總面積計算。
葉綠素測定儀SPAD502測定馬鈴薯的葉綠素總量,發現其變化趨勢相似,均呈先升后降趨勢,2:2行數比從苗期上升至塊莖形成期達最高,以后開始大幅度下降;3:2行數比從苗期上升至塊莖形成期后基本呈維持狀態直至塊莖增長期,以后開始大幅度下降。3:2行數比降低了葉綠素隨生育期遞減的速率。葉綠素b從苗期開始上升至塊莖形成期達最高,之后2:2行數比先降后升,而3:2行數比從塊莖形成期一直下降至淀粉積累期,是由于2:2行數比較3:2行數比蔭蔽更嚴重,這也表明套作遮蔭使馬鈴薯葉綠素相對量的增減主要體現在葉綠素上。
整個生育期套作顯著降低了馬鈴薯LAI、SLW和葉綠素值,提高了馬鈴薯葉綠素含量。整個生育期套作3:2行數比LAI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SLW塊莖形成期顯著低于套作2:2行數比,苗期、淀粉積累期均高于套作2:2行數比;葉綠素塊莖增長期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淀粉積累期低于套作2:2行數比,葉綠素值塊莖增長期和淀粉積累期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套作降低了3:2行數比葉綠素隨生育期遞減的速率。與單作相比,套作顯著降低了2:2行數比單株大、小薯數量和大、小薯鮮重,套作3:2行數比單株大薯數量和鮮重降低,但單株小薯數量增加,小薯鮮重變化不顯著;套作3:2行數比單株小薯數量和小薯鮮重顯著高于套作2:2行數比,套作行數比的增加提高了單株小薯數量和小薯鮮重,對大薯數量和大薯鮮重影響較小。套作顯著降低了馬鈴薯塊莖產量,但增加了復合群體的總產量;套作2:2行數比無套作優勢(LER為0.88),套作3:2行數比具有較強的套作優勢(LER為1.24);在生產中套作宜優先采用3:2行數比模式,而單作宜優先采用2:2行數比模式,以充分發揮光能和產量優勢。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